•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戴守慧名师工作室活动报道38】共读:《<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第三章第3节

浏览数量:4     作者: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二十九中分校)     发布时间: 2022-12-19      来源:本站

图片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作者:于素梅

教育科学出版社


图片


图片

领读人:汤佳云

戴守慧名师工作室成员

迈皋桥初级中学体育老师


图片

亲爱的体育老师您好!


这里是“守慧工作室”,我是今天的领读人汤佳云,本期我们共读的书籍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撰写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共读本书的第三章第三节《指导纲要》落实的主要突破。


在这一小节作者提出《指导纲要》的落实需要实现四个突破。


首先要实现“转变观念”的突破。作者认为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从单一学习转向综合育人,这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者,更作为教育者。课堂上注重观察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变化,注重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二是,与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以体育+的形式,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将“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关注学生学什么,学生能学多少,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当然,“转变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阶段性特点。刚开始接触一个新观念,难免会有抵触心理,但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会慢慢接受并付诸实践。一旦形成了一个新观念并产生了积极效果,人们会将这个新观念坚持下去再将其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学习与践行。这就体现出“转变观念”的永恒性特点。


其次要改善“课程结构”的突破。作者指出: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中,需要按照体育课程一体化思路,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使得体育课程能发挥其全面、系统、有效的有人价值。体育课程应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结构,改善体育课程结构应始终坚持育人导向。作者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五大联动机制”,1.“生本化”理念,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层次化”目标,从课程总目标到分段目标再到课堂目标突出“层次感”;3.“结构化”内容,一是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二是每节课的内容要有结构化要求:每节课一个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拉伸方式;“4.多样化”实施,建议“学、练、赛”学习方式要综合应用,课内外、校内外要联合开展,“行政班级授课制”与“体育选项走班制”灵活安排;5.“多元化”评价,作者建议宏观层面的学段评价围绕“知识、能力、行为、健康”;中观层面的课堂评价围绕“乐、动、会”;微观层面的运动能力评价包括基本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突出“实景下的组合技能应用”。


再次要建立“多元形式”的突破。作者认为体育课组织形式“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小学、初中、高中组织形式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行政班级授课制+体育选项走班制”“行政班级授课制+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体育选项走班制+体音俱乐部制”,无论哪个学段,组织形式“多元化”都是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作者还强调不同学段的组织形式呈规律性变化。随着学段的提升必修必学占比越来越少,必修选学内容占比越来越多。


最后要提升“整体质量”的突破。提升“整体质量”,就是要提升课堂质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质量和体育教师发展质量。体育课堂质量提升是核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案等备课环节准备充分。二是学生开心快乐,能够享受乐趣。三是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参与学、练、赛等各项活动。要想提升“整体质量”,支持系统质量提升也不可少,还需要改善场地器材条件和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层面,领导、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多群体齐抓共管合力,才能促进改革深化与质量优化!


关于第三章第三节的具体内容请您阅读《<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本期共读就到这里,请您继续关注后期的共读分享,老师们,再见!


 




 








Copyright 2019 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分校)版权所有 
crop_15578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822号  苏ICP备19065248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