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 作者: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二十九中分校) 发布时间: 2022-08-14 来源:本站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作者:于素梅
教育科学出版社
领读人:赵悦
戴守慧名师工作室成员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亲爱的体育老师您好!
这里是“守慧工作室”,我是今天的领读人赵悦,本期我们共读的书籍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撰写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本书一共三章11小节,外加序言、前言和两篇附录,我将和大家一起共读本书的第二章第二节《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和解析。
作者指出《指导纲要》的核心内容是主要任务,它包含了: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和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内容是环环相扣、系统连贯的。接着作者针对每一个方面做出了系统、详细的解析。
今天我们就一起共读第一个方面“更新教学观念”的解析。
作者指出《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需要更新“以学定教”的观念,并对如何更新这一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析。首先,需要明确思路。作者提炼出明确新观念思路的三个关键词,即综合育人、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程一体化。作者认为育人是终极目标,当体育教师能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传授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其方式方法、目标定位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与综合育人保持一致的是体育教学需围绕体育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观念上转变,倡导素养本位。而体育课程一体化是课程内容既要在学段之间有衔接性又要保证相同学段学生基本运动能力要求的一致性,体现“知识”“能力”“行为”的指向性,在课程实施做到“学、练、赛”的联动,注重一体化系统推进,实现稳步改革。
其次,需要注重融合与思政。作者认为《指导纲要》中出现的“学科融合”“课程思政”“情境式学科主题教育”显示出了独特的要求。“学科融合”需要系统地从无意到有意,从自然互融到人为规划。“课程思政”应作为重要的教育引导因素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德育更加系统化、常态化,注重正向引导。“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是“学科融合”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新时代教育对每个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体育教师在贯彻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跨学科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全面地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的新要求。
最后,需要突出“以学定教”。《指导纲要》提出:将“以教定学”观念转向“以学定教”,充分把握学情,注意个体差异,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作者通过“以学定教”与 “以教定学”的比较,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转。在这里作者突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效组织“学、练、赛”,合理把握“教会、勤练、常赛”,更加体现教学活动要基于学情,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对学情有充分且全面地认识,满足学生学段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等,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么该如何转变呢?作者指出需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即主导与主体的角色不能改变,但两者的作用比例是可以调节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会逐渐强化,教师就应该充分引导与帮助学生,无论是目标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的组织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于第二章第二节中“更新解学观念”解析的具体内容请您阅读《<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本期共读就到这里,请您继续关注后期的共读分享,再见!
Copyright 2019 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分校)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822号 苏ICP备19065248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